天上聖母又稱天妃、天后、媽祖婆、湄洲媽祖等,媽祖俗姓林名默娘,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人,於宋太祖 建隆元年﹝公元九六零年﹞歲次庚申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降生,滿堂異香飄溢,經時月餘,不聞啼哭,因命名為 「默娘」。 


媽祖自幼聰明,過目成誦,喜淨禮佛,孝順父母,友愛兄姊,十六歲時井中得銅符,始屢扶危解厄,備受鄉里景仰,媽祖具有先天佛性,受教育於儒門,得道於道家,集三教之精神,以慈悲之真理,濟世救人,普渡眾生。其精神之偉大,意義之崇高,故能歷久益盛,引為世人崇拜。


迄於宋太宗雍熙四年﹝公元九八七年﹞歲次丁亥 農曆九月初九 日重陽登上湄峰,遂升天成道而去,而後即經顯聖,救渡世人,媽祖的偉大精神永在人間。 


當今現代社會中,媽祖信仰之所以能保持鼎盛狀態,因媽祖的神性能適應社會條件的變遷,從海上的保護神 [為我國沿江沿海人民所崇仰守護航海之女神,已有千年之歷史矣。宋宣和五年以後,歷代皆有皓封,官、民尊敬有加。清康熙五十九年,朝廷正式列為祀典,雍正十一年更通令全國沿海各省一體建廟,春秋祠祀。其奉祀最盛,廟宇 最多之省份,則為臺灣。蓋臺灣所有移民皆航海而至者,故聖母在臺灣地區香火最盛 ],進而轉化成為各行各業及一般家庭,都可向媽祖祈福的萬能神。只要虔誠的膜拜,效法媽祖慈悲濟世的精神,人人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社會一定安和樂利,人人事業順利全家平安。


宋徽宗宣和四年,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,感神功,奏上,賜「順濟」廟額。 


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封「崇福夫人」。


二十六年封「靈 惠 夫人」。


三十年加封「靈 惠昭應 夫人」。 


孝宗淳熙十年,以溫、台勦寇有功,封「靈慈昭應崇善福 利 夫人」。


 光宗紹熙元年,以救旱大功褒封,進爵「靈惠妃」。 


寧宗慶元四年加封「助順」。


六年,朝廷以神妃護國庇民大功,追封一家。


開禧改元,以淮甸退敵奇功,加封「顯衛」。


嘉定改元,以救旱並擒賊神助,加封「護國助順嘉應英烈妃」。 


理宗寶祐改元,以濟興泉饑,加封「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」。


三年,以神祐,加封「靈惠助順嘉應慈濟妃」。


四年,以錢塘堤成有功,加封「靈惠協正嘉應善慶妃」。


開慶改元,以火焚強寇有功,進封「顯濟妃」。 


元世祖至元十八年,以庇護漕運,封「護國明著天妃」。


二十六年,以海運藉佑,加封「顯佑」。 


成宗大德三年,以庇護漕運,加封「輔聖庇民」。 


仁宗延祐元年,以漕運遭風得助,加封「廣濟」。 


文宗天曆二年,以怒濤拯溺,加封「護國輔聖庇民顯佑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」,遣官致祭天下各廟。 


文宗至順元年,賜「靈慈」廟額。 


明太祖洪武五年,以神功顯靈,敕封「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」。 


成祖永樂七年,以神屢有護、助大功,加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」,建廟都城外,額曰:「弘仁普濟天妃之宮」。 


宣宗宣德五年、六年,以出使諸番得庇,俱遣太監並京官及本府、縣官員詣湄嶼致祭,脩整廟宇。 


毅完崇禎十三年,加封「碧霞 元 君」。 


清康熙十九年,將軍萬正色以征勦廈門得神蔭、助取捷,並使遠遁,具本奏上,敕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」。


二十三年,琉球冊使汪楫以「水道危險,荷神護佑」復命,奏請春秋祀典。又將軍侯施琅,以「澎湖得捷,默叨神助」奏請加封;俱差官齋香帛、詔誥到湄褒嘉致祭。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」。


高宗乾隆二年,晉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」。


廿二年,加封「誠感咸孚」。


五十二年封天上聖母,御賜恬瀾昭貺匾額。


五十三年,加封「顯神贊明」。


 


歷朝對天上聖母之致祭詔誥 


 


宋光宗紹熙元年加封「靈惠妃」詔
 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:『古今崇祀岳瀆、懷柔百神,禮所不廢,至於有功國家有裨民社者,報當異數。靈慈福 利 夫人林氏,靈明丕著,惠澤亶敷,累有禦災捍患之勛,今見救旱恤民之德,參贊既弘,爵寵應尊,茲特進封為「靈惠妃」。秩視海嶽之崇,典敘春秋之重,尚其服茲徽命,以懋鴻庥於勿替。欽哉。』


 


元世祖至十八年封「護國明著天妃」詔


  制曰:『惟昔有國,祀為大事,自有虞望秩而下,海嶽之祀日致崇極。朕恭承天休奄有四海,粵若稽古咸秩無文;惟爾有神保護海道,舟師漕運恃神為命,威靈赫耀,應驗昭彰;自混一以來,末遑封爵,有司奏請,禮亦宜之,今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道市舶提舉蒲師文冊爾為「護國明著天妃」。於戲!捍患禦災功載祀典,輔相之功甚大,追崇之禮宜優,爾其服茲新命,以孚佑我黎民、陰相我國家,則神之享祀有榮,永世無極矣!』


 


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加封「顯佑」詔


  制曰:『惠澤調雨暘之序,鎮四海而保無虞,祥光映風浪之區,護歲漕而克有濟,忠貞衛國,慈惠寧民。先朝已著於綸褒,今日宜申其寵命,益旌徽號,允協僉言。元祀報功,獨超天極之貴,永行受職,永贊皇運之昌,祇服徽恩,懋弘寵貺,可嘉封「顯佑」。』


 


成宗大德三年加封「輔聖庇民」詔


  制曰:『利涉洪波,顯造化難名之德,尊崇懿號,傳神明不朽之榮,申錫寵章,亶為殊典。』


 


仁宗延祐元年加封「廣濟」詔


  制曰:『愛人利物,仁克著於重溟,崇德報功,禮宜崇乎異數,肆頒綸命,用舉隆儀。護國明著天妃林氏,聰明通達,道心善利,當臨危履險之際,有轉禍為福之方祥飆迭馭,曾聞瞬息,危檣出入,屢見神光;有感即通,無遠弗屆,願東南之漕運,實左右之感依,不有褒恩,曷彰聖跡!於戲!爵以馭貴,宜宣懿號之加,海不揚波,尚冀太平之助,可加封「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」。』


 


文宗天曆二年加封「徽烈」詔


  制曰:『陰陽不測,惟神克盡燮理之道,河山永定,在國尤資轉運之功,故祀典所載莫重於懷柔,聖蹟所彰當加於崇奉;茲覽外廷之奏,允惟漕運之艱,不有護持曷臻浮達!護國明著天妃天地鍾靈、山川炳慧,風轉舵摧,屢救吾民之危,火流水淨常全蕃舶之危;至於暵浸之失時,莫不禱祠而請命;其禦大災捍大患也若此,則德懋官功懋賞也宜之,爰極徽稱,亶為異數,於戲!褒封二十字鴻號聿隆,允有無窮之譽,廟食億萬年龍光孔煥,尚其永孚于休!弘闡靈慈,益奉寵貺,可封「護國輔聖庇民顯祐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」。』


 


天曆二年八月己丑朔日「祭直沽廟文」


  曰:『國家以漕運為重事,海艚以神力為司命,今歲兩運咸藉匡扶,江海無風濤之虞,朝野有盈寧之慶;帝用欽嘉,謹遣使者奉香仰答靈貺,惟億萬年神永保之。』


 


十六日甲辰「祭淮安廟文」


  曰:『轉運資於溟海,積貯重京師;乘風駕浪,神明是司,裕國足民,朝廷攸賴。臣御命詣淮之廟,恭進御香,以報以祈,惟神鋻格,尚申佑之!』


 


癸丑「祭平江廟文」


  曰:『至廣者海也,海之大百川會焉;至正者神也,神之命百靈聽焉。惟國之本資於食而歲之運浮於海,既歷溟渤之中,常有風波之險,今茲運艘接舳而來,微神陰相將奚致焉?謹潔牲醴、備樂舞,以答明賜,惟神居歆,永保無斁!』


 


乙卯「祭崑山廟文」


  曰:『姑蘇之濱,太倉之口,運道所繇出也;浮江涉海衝風而擊浪也,怒濤狂瀾鯨吸而鰲擲也,萬里澎湃險不可測也。巍巍聖妃臨下有赫也,望洋不驚風波以息也,春夏所輸咸運於京,實靈貺也!奉命禋祀報明德也,神之保之長無極也!』


 


丁巳「祭露漕廟文」


  曰:『三江控東南之會,春艎夏舶,雲集轉輸,聖神臨之濟險拯危,實國家之所式憑,而官民之所仰賴也。今歲漕運風瀾恬然,護國之功著於百世,謹奉香展牲,庸申昭謝,尚冀靈爽垂休無極。』


 


甲子「祭杭州廟文」


  曰:『杭為大藩,財賦所聚,國計之重倚於東南,今茲物運咸利攸往;長江息浪,萬檣雲集,大海安瀾,永資粒食,神之相之,厥勳炳焉。景貺既渥,福祿是緩,巍巍廟庭,牲荐孔碩;用崇明典,與國咸休。』


 


丁卯「祭越廟文」


  曰:『於越之域,外負大海,三江東注,運道所經,惟神眷佑,赫赫顯應︱弘開慈惠,濟我糧漕,萬里一息,靜無風濤。徽烈茂昭,天地同功,何以報賜?恭獻瓊漿,自今伊始,歲其清晏,萬世無疆。』


 


壬申「祭慶元廟文」


  曰:『浙東水郡,襟江帶海,漕道遠涉,萬里波濤。神妃降鑒,丕著弘功,息偃狂颶,迅掃妖氛,轉運咸利,國儲充盈。永頌明德,百世揚休。』


 


己丑「祭台洲廟文」


  曰:『洪維天妃,自天降臨,功侔化育,德配玄穹;瀚海安瀾,風帆順飛,弗驚弗震,是憑是依,惟茲運道,實賴扶持。恭承帝命,報答靈威,佑我邦家,永膺多福。』


 


甲午「祭永嘉廟文」


  曰:『國家積貯,海運為重,春秋轉輸,風波不測,乃凌大海而安瀾,涉長江而飛渡,神所以衛之者,厥功弘矣!特遣臣奉香禱祀,惟靈惟聖,其永敷慈惠,以勵相我國家。』


 


辛丑「祭延平廟文」


  曰:『劍之水兮潺湲,渺長溪兮汪洋;峙靈宮兮在上,鎮海嶽兮瑤壇,繽紛兮羽旄,絪縕兮天香。海不揚波兮安流。飄祥飆兮引舟,徼大惠兮罔極,濟我漕兮無憂。望白雲兮天際,乘彩鸞兮悠悠獻瓊觴兮式歌且舞,作神主兮永鎮千秋。』


 


己巳「祭閩宮文」


  曰:『朝廷歲遣使奉香靈慈之廟,以答明賜,今春逮夏,漕舟安流悉達京師,其護國之功,庇民之德,莫甚於此。是用瞻禮閩宮吉蠲荐羞,惟神昭格,佑我皇運,以宏天休。』


 


丁未「祭莆田白湖廟文」


  曰:『天開皇元,以海為漕,降神於莆,實司運道,願相王家,弘濟兆民,盛烈休光,終古不滅。特遣臣虔修祀事,承茲休命,永錫嘉祉,於斯萬年百祿是宜。』


 


戊申「祭湄洲廟文」


  曰:『惟乾隆英淑之氣,鬱積扶輿,以篤生大聖,炳靈於湄洲,為天地廣覆載之恩,為國家弘治平之化,特命臣恭詣溟島,虔修歲祀,秩視海嶽,光揚今古。於戲!休哉。』


 


癸丑「祭泉州廟文」


  曰:『聖德秉坤極,閩南始發祥,飛昇騰玉輦,變現藹天香。海外風濤靜,寰中麟鳳 翔 ,民生資保賜,帝室藉劻勷。萬載歌清宴,昭格殊未央。』


 


皇明太祖高皇帝洪武五年壬子正月,敕封「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」,遣官貤祭御祭文


 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:『國家崇報神功,郊社旅望而外,非有護國庇民豐功峻德者弗登春秋之典,明著天妃林氏,毓秀陰精,鍾英水德,在歷紀既聞禦災捍患之靈,於今時尚懋出險持危之績,有裨朝野,應享明禋。朕臨御以來未及褒獎,茲特遣官貤詔封為「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」,其服斯徽命宏佐休光,俾清晏式觀作睹之隆,康阜永著赫濯之賜。欽哉!』


 


  成祖永樂七年,欽差太監鄭和往西洋,水途適遇狂飆,禱神求庇遂得全安歸。奏上,奉旨差官致祭,賞其族孫寶鈔各五百貫。本年又差內官張悅、賀慶送勃泥國王回,舟中危急,禱神無恙。歸奏,奉旨差官致祭。本年又差內官尹璋往榜葛刺國公幹,水道多虞,祝禱各有顯應。回朝具奏,聖上以神功浩大,重裨國家,遣太監鄭和、太常寺卿朱焯貤傳詣湄山致祭,加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天妃」其詔:


  奉天承運皇制曰:『惟昭孝純正聖妃林氏,粹和靈惠,毓秀坤元,德配蒼穹,功參玄造,江海之大,惟神所司,佑國庇民,夙彰顯應。自朕臨御以來,屢遣使諸番及餽運糧餉,經涉水道,賴神之靈,保衛匡扶︱飛飆翼送,神光導迎,欻忽感通,捷於影響;所以往來之際,悉得安康。神之功德,著在天壤,必有褒崇,以答靈貺,茲特加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」,仍建廟於都城外,賜額曰:「弘仁普濟天妃之宮」。爰遣人以牲醴庶饈致祭,惟神其鑒之!』


 


永樂十三年,欽差內官甘泉送榜葛刺國王,海中危急,禱祝獲安,詣廟致祭。


  永樂十三年,欽差內官往榜葛刺國;往來危懼,祈禱屢助顯應,奉旨詣廟致祭。十一月委內官張源到廟御祭一壇。


  永樂十五年,欽差內官王貴通、莫信、周福率領千戶彭祐、百戶韓翊並道士詣廟,修設開洋清醮。


永樂十六年,又差內官張謙到廟御祭,著本府官員陪祭。


  宣宗宣德五年,欽差太監楊洪等出使諸外國;神功加佑,風波無虞,特遣官祭告。


  制曰:『惟妙靈昭應天妃林氏,嵩嶽孕靈,巽坤合體,噓風吸雨,統江淮河海之完,佑國庇民,濟天地東南之險,適承水德乃亮玄工,海不揚波維爾嘉績,朕式欽焉。茲特虔修牲醴,遣官祭告,神其鑒臨!尚饗!』


  宣德六年,欽差正使太監鄭和領興平二衛千百戶,並府縣官員,買辦木石修整廟宇,並御祭一壇。


  制曰:『茲遣鄭和等道涉江海,往返諸番,惟遣有靈,默加佑助,俾風波無虞、人船利涉,浮達之際,咸賴底綏。特以牲醴祭告,神其饗諸!』


 


  康熙十九年,神助提督萬正色克復廈門;奏上,欽差禮部員外郎辛保等賚香帛詔誥加封致祭。


 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:『國家懷柔百神,式隆祀典,海嶽之祭,罔有弗虔;若乃明祇效靈示天心之助順,滄波協應表地紀之安流,聿弘震壘之威,克贊聲靈之渥,豈擊人力?實惟神庥,不有褒稱曷彰偉伐,維神鍾奇海徼,綏奠閩疆,有宋以來累昭靈異。頃者島氛不靖,天討用張,粵自禡牙以逮奏凱,歷波濤之重險,如枕席以過師,潮汐無虞,師徒競奮,風飆忽轉,士氣倍增,殲鯨鯢於崇朝,成貔貅之三捷。神威有赫,顯號宜加,等封爾為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」,載諸祀典。神其佑我兆民永著安瀾之績,眷茲景命益昭重潤之休!敬遣禮官往修祀事,維神鑒之!』


  琉球正使汪楫、林麟燴等題為聖德與神庥等事:『臣等一介小儒,遭逢聖主,特允會推遣使海外;臨軒天語如典如謨,臣等凜遵訓誨,恭捧御覽詔敕及諭祭文三道,星馳赴閩,於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諭祭海神天妃於怡山院。是時東風正猛,群言夏汎已過,未易開洋;乃行禮甫畢,風聲忽轉,柁樓旌旗盡皆北向;臣等知屬天妃示異,決計放舟。二十三日辰刻,遂出五虎門。過東沙山,一望茫茫,更無山影,日則雙魚引道,夜則萬鳥迴 翔 ,助順效靈不可殫述。以海道考之。廿四日當過小琉球、花瓶嶼、雞籠、淡水諸山;而是日辰刻已過彭佳山,酉刻已過釣魚嶼,不知諸山何時飛越。廿五日應見黃尾嶼,不知何以遂踰赤嶼。廿六日夜見姑米山,又不知何以遂至馬齒山。此時琉球接對之陪臣唯恐突如出境,彼國無所措手,再拜懇求暫泊澳中,容其馳報;乃落篷而篷不得下、拋椗而椗不可留,瞬息已入琉球之那霸港,直達迎恩亭前矣;時方辰刻,距開洋三晝夜耳!臣等未經蹈險,視等尋常,而彼國臣民莫不相看咋舌,群言:「自古迄今未有神速如此者」。共稱聖人在上,海不揚波,則聖人在上,海可飛渡。遠人駭嘆如此,臣不敢不據實奏聞。至於貧瘠小邦常苦風旱,乃者典禮既竣,甘雨如傾,颶風不作,群欣足食。凡此天澤之應何非聖德之感!洵足流光史冊,焜燿千秋者也。


臣等潔己勵眾,幸免愆尤,冬汎歸舟還思利涉,而其時御筆詔敕盡留海邦,百神呵護不可復冀,風濤震撼,浪與天高,抓嵌無已,人皆顛覆;臣等當百死一生之際,惟有忠誠,自信必無他虞;煙灶盡委逝波,無由得窺彼岸,於是肅將簡命,共籲天妃謂:「神既受封聖朝,自應佑臣返節,如其獲濟,當為神乞春秋祀典,永載皇恩。」虔禱方終,神應如響︱於時束桅之鐵箍已斷十三,而桅不散,擊篷之頂繩一斷,不可復續,而篷不墮,桅前之金栓裂踰尺,而船不壞;有此三異,可歎神功。伏乞敕下禮臣,議舉春秋二祭,著地方官警肅奉行,則海疆盡沐神庥、履坦無非聖澤矣!伏乞睿鑒施行!』奉旨:『該部議奏。』


 


  靖海將軍侯福建提督施琅,為神靈顯助破逆,請乞皇恩崇加敕封事:『竊照救民伐暴示天威之震揚,輔德效靈見神明之呵護,閩之湄洲島有歷代敕封天后,往來舟楫每遇風濤險阻,呼之獲安,前提督萬曾經題請敕封。臣奉命征勦台灣,康熙廿一年十一月師次平海澳︱澳離湄洲水道二十里許,有天妃廟,綠遷界圯毀,僅遺數椽可蔽神像,臣因稍為整掃以安神。廟左有一井,距海數武,踩止丈餘,蕪穢不治。臣駐師其間,時適天旱七月餘,該地方人民咸稱:「往常雨順井水已不能供百日,今際此愆陽又何能資大師所需?」臣遣人淘浚,泉忽大湧,自廿一年十一月至次年之三月,晝夜川汲不竭,供四萬眾裕如也。此皆皇上峻德格天,使神功利我行師也;臣乃立石井旁,額之日「師泉」,以誌萬古不朽;且率各鎮營弁捐俸重建廟宇。及康熙廿二年六月十六、廿二等日,臣在澎湖破敵,將士咸謂:「恍見天妃,如在其上,如在左右。」而平海之人俱見天妃神像是白衣袍盡濕,與其左右二神將兩手起泡,觀者如市;知為天妃助戰致然也。又先於六月十八夜,臣標署左營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日:「廿一日必得澎湖,七月可得台灣。」果於廿二日澎湖克捷,七月初旬內台灣遂傾島投誠,其應如響。且澎湖八罩、虎井,在大海之中,井泉甚少,供水有限,自臣統師到彼,每於潮退就海次坡中扒開尺許,俱有淡水可餐,從未嘗有;及臣進師台灣,彼地之淡水遂無矣。均由我皇上至仁上達昊蒼,故無往而不得神庥,俾臣克底成功,非特賜顯號無以揚幽贊之美、彰有赫之靈,臣擬於班師敘功之日,一起題請加封,近接邸報:冊封琉球正使汪楫以聖德與神庥等事具題請封,因以其靈異詳陳,伏乞皇上睿鑒敕封並議加封。』奉旨:『該部議奏。』部題:『遣官獻香帛讀文致祭,祭文由翰林院撰擬,香帛由太常寺備辦,臣部派出司官一員前往致祭。』康熙廿三年八月廿四日奉旨依議,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賚香帛到湄詣廟致祭。御祭文曰:『國家茂膺景命,懷柔百神,祀典具陳,罔不祇肅。若乃天休滋至,地紀為之效靈,國威用張,海若於焉助順;屬三軍之奏凱,當惠澤之安瀾,神所憑依,禮宜昭報。惟神鍾靈海表,綏奠閩疆,昔藉明威克襄偉績,業隆顯號煙享有加。比者慮窮島之未平命大師之致討,時方憂旱,光澤為枯,神實降祥,皇源驟湧,因之軍聲雷動直搗荒陬、艦陣風行竟趨巨險;靈旗下颭,助成破竹之功,陰甲排空,遂壯橫戈之勢。至於中山殊域,冊使遙臨,伏波不興,片帆飛渡,允茲冥佑,豈曰人謀!是用遣官敬修祀事,溪毛可荐,黍稄惟馨;神其佑我家邦,永著朝崇之戴,眷茲億兆,益弘利賴之功。惟神有靈,尚克鑒之!』


  「福建水師提督藍」以康熙六十年光復台灣,叨神顯助,至雍正四年,題請匾聯,文曰:『題為神功顯著,仰懇睿鑒特加恩褒事︱竊照顯靈效順具見盛世之徵祥,申錫追封彌彰聖朝之鉅典,閩省有湄洲屹立大海島嶼中,建廟宇崇祀天妃寶像,其英靈昭著、歷代褒封,昭然可考;迨我朝康熙十九年,佑助前提督臣萬正色光復金、廈兩島,廿二年,佑相前端海將軍臣施琅奏捷澎湖、台灣,種種靈應,護國庇民,俱蒙聖祖仁皇帝覽奏敕封、欽差致祭,特隆祀典。緣廈島、台灣二處俱屬閩海要地,各有創建廟宇供奉天妃寶像。仰賴神庥,六十年台匪倡亂,臣同前任提臣施世驃,親統水陸官兵配駕商哨船雙前往討逆,維時六月興師,各士卒感 佩 聖祖仁皇帝深仁厚澤,踴躍應命,但恐頻發颱颶,因而致祝垂庇,果荷默相波恬浪息。且凡大師所到,各處井枯,甘泉焂爾騰沸,足供食用。再如 六月十六日 午,臣等督師攻進鹿耳門,光復安平鎮,正乃退潮之際,海水加漲六尺;又有風伯效順,俾各舟師毋庸循照招路魚貫而行,群擠直入。至十七、十九等日會師,在七崑身血戰殺賊,時值炎蒸酷暑,其地處在海中,乃係鹽潮漲退之所,萬軍若渴異常;臣復仰天祈禱,適當潮退,各軍士遍就崑身坡中扒開尺許,俱有淡水可餐;官兵人等無不駭異,咸稱:「若非聖祖仁皇帝天威遠被,曷致有神靈效順若此。」竊擬分平台灣南北二路後,即欲繕疏題請追褒,不虞提臣施世驃身歿軍前,臣時躬處海外,未由陳奏。幸於雍正三年十一月內趨赴闕庭叩覲天顏,面奏神功靈驗,請乞賜贈匾聯,以誌不朽;隨蒙聖主諭,臣於回任後,繕疏題請。茲臣合就遵旨備敘情由具題,仰懇我皇上特沛殊恩,賜結匾額聯章,俾臣製造懸掛湄洲、台、廈三處廟宇。再天妃靈神師實水師之司命,仍請恩加敕部,詳議追封先代,聖德彌彰而神功愈顯,將見鯨鯢永遁海宇,共慶昇平、波浪長恬商漁咸歌樂業矣。臣謹繕疏題請,伏乞聖主睿鑒賜給,敕部詳議,追封施行。為此具本謹題請旨。雍正四年正月十七日。』


謝恩疏文:『題為恭報懸掛天妃神祠御書匾額日期事︱雍正四年七月初三日承准禮部劄開:「為頒發御書匾額事:祠祭清吏司案呈:雍正四年五月十一日,內閣交出天妃神祠匾額御書神昭海表四字,應將神昭海表四字交與福建提塘送往,並知照水師提督敬謹製造懸掛可也。為此,合劄前去查照施行。」等因到臣,承准此。續於本年 九月十二日 ,據臣家人林世雄在京齋捧御書神昭海表四字到廈,臣即郊迎至署,恭設香案,望闕叩頭訖,隨敬謹恭摹,召匠繪成匾式;遵照原題應懸掛湄洲、廈門、台灣三處天妃神祠,將恭摹字并繪成匾式,分送台灣總兵臣林亮、海壇總兵臣朱文召匠製造,擇吉敬謹懸掛去後,所有廈門天妃神祠,臣遵即製造匾額,擇吉於本年 十二月十一日 敬謹懸掛。又於 十二月十三日 准台灣總兵臣林亮諮稱:「台灣天妃神祠御書匾額遵即製造完竣,業經擇吉於本年 十一月廿八日 會同台灣文武官員恭迎至祠敬謹懸掛。合將日期咨覆」。等因。續於 十二月十七日 又准海壇總兵臣朱文咨稱:「湄洲天妃神祠御書匾額遵即製造完竣,經擇吉於本年 十二月十一日 親率屬員恭迎至祠敬謹懸掛。合將日期咨覆。』等因。各到臣,准此,竊照神靈效順允協盛世祥徵,宸翰特頒彌朋聖朝鉅典,閩省天妃英靈彰著,歷代褒封昭然可考;康熙六十年間,台灣匪倡亂,臣同前任提臣施世驃親統官兵前往討逆,維時六月興師,各士卒感 佩 聖祖仁皇帝深仁厚澤,踴躍用命;但恐時值颱颶頻發之候,臨行虔祝垂庇;果荷顯靈默相,處處效順;經臣面奏請乞賜贈匾聯,以誌不朽,業蒙我皇上特頒御書神昭海表四字。臣奉到,隨即恭摹製造匾額,擇吉敬謹懸掛廈門天妃神祠,仍繪成匾式分送台灣總兵臣林亮、海壇總兵臣朱文循照,召匠製造,擇吉敬謹懸掛台灣、湄洲二處天妃神祠去後,茲准各咨報懸掛日期前來。具見宸翰輝煌、神功有赫,允垂億萬年盛典;行將鯨鯢永遁,海宇共慶昇平,波浪長恬,商漁咸歌樂業矣。所有敬謹懸掛天妃神祠御書匾額各日期,理合繕疏題報,伏乞皇上睿鑒施行。


為此,具本謹具奏聞。雍正四年十二月二十日。


 


湄州祖廟考


  天后於宋雍熙四年九月九日到湄洲飛昇,里人立祠祀焉;僅落落數椽,而祈禱報賽殆無虛日;後有商人三寶感戴神庥,捐金創建廟宇。宋仁宗天聖中,神光屢現,荷庇佑者鳩貲廣大其地,廟廡益增巍峨。明洪武七年,指揮周坐重建寢殿、香亭、鼓樓、山門,復塑寶像。又有張指揮建一閣於正殿左邊,名「朝天閣」。永樂初年詔擴大廟宇,不時致祭。宣德六年,遣官修整廟宇。國朝康熙二十二年,總督姚越蓋鐘鼓樓、山門,又將東邊朝天閣改為正殿。


 


「將軍」施建梳妝樓及朝天閣、神殿、丹房,廟宇由是壯觀。
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ki083/article?mid=442&prev=448&next=439&l=f&fid=14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天元禪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